密内瓦的猫头鹰总是在黄昏起飞

致力于为“规模化农业基地”从“感性到理性”过渡的服务

策力,即智慧与力量(勇气)。在罗马神话中,密内瓦象征着智慧与力量的女神(即希腊神话中的雅典娜), 而栖落在她身边的猫头鹰,是思想和理性的象征。 密涅瓦的猫头鹰在黄昏起飞就可以看见整个白天所发生的一切, 可以追寻其他鸟儿在白天自由翱翔的足迹。

大家把黑格尔哲学称之为猫头鹰哲学,因为也只有猫头鹰是最为理性的。 哲学必定是条理性的,当全部感性完结后,通过各种条理,哲学得以从最后起飞。 恢宏大气的归纳总结从前所有出现过的人类知识,成为最终的绝对。 黑格尔认为,认识的途径不是直接表现出来的, 而是通过大量反思,反复思索才能达到,这正是他辩证哲学的体现。 换句话说,就是“通过反思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”。

这种辩证哲学,放到农业上,是再合适不过的。 农业必然是一个感性到理性的过程,从感性的开创,到理性的经营。 许多农业创业者,以情怀从感性出发,但无法到达理性经营的层面,注定失败。 反之,从理性出发,比如抓住了什么国家或地方政策, 或是完全一开始就以商业化经营,那么一定是昙花一现,不可持续。

在这近六年里,我们接触了太多的农业从业者, 有许多当年一起合作的伙伴,已经从这个行业中消失, 也有部分仍在坚持,但无论现今他们是否还在坚持, 每一位从事农业的人,我们认为都是值得尊敬的, 因为农业实在是太困难了。

在这个行业中,一直有一种声音:“让源头直达消费者”, 认为零售终端,进行产地直采,才是最低成本的做法, 但在这些年里,我们所看到的结果,却不是如此, 最后仍然逃不过代办、产地供应链公司、销地批发商、金融垫资方等等。 当然,我并不是认为这个想法是错误的,我十分赞成“让源头直达消费者”这个理念, 但目前许多零售终端的做法,是错的,终究沦为只是噱头。 太多的实际案例告诉我们,每一个中间环节, 它的存在都是必然且必要的, 我们不应该考虑,如何去砍掉中间的环节, 应该考虑的是,如何把每个环节,从利益上、事业上、甚至命运上, 捆在一起,从企业管理上、股权结构上、利润分配上..., 做到优化中间环节,使得农业交易链条上的盈利模式, 对一每个环节的参与者来说,不再是单一的, 这样,才能真正做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每个环节的价值, 且降低每个环节的成本,提高每个环节的效率, 最后实现所有单位,都在一个“整体”的协同协作下,让源头直达消费者。

我们认为,要做到这样的一种创新, 决不是由一家企业的技术创新、模式创新、管理创新去完成的, 也不是行业中每个个体单位各自单独的创新去完成的, 而是必须把行业中每个个体单位,形成一个整体, 以一种“新的协同协作方式”,去完成整体业务的管理,和利润的重新分配。 并且在最近的两年里,我们身行力践地倡导和实施这个想法。 我们一直尝试建立一个足够闭环的小生态, 即从生产种植、农资、销售、财务、金融等各个环节集于一体, 以一种新的合作形态,各司其职,各得所需,共享其所得。

李大钊在1917年2月25日,原载《甲寅》日刊上的《政论家与政治家》文中这样说道: 政论家之权威,在以理之力摧法之力,而以辟其新机; 政治家之权威,在以法之力融理之力,而以善其现状。

然而事实上,我们提出的观点,在我们实践的过程中, 大多人都认同,且大多农业从业者一直都有这样的想法,可以说并不新鲜。 但是却无人真正去实践它,正如《政论家与政治家》中所言, 目前太多人,停留在“政论家”的阶段,思考和提出了一些好的思想, 但因为各种客观问题,并没有出现一个“政治家”。

举个例子,许多规模化的农业基地,都会组建自己的销售部门, 但为了少许几个月的销售期,却需要付出一年的用人成本, 那么老板势必希望这个部门,不单单只是销售, 也做点其他的工作,例如生产上的事, 这样一来,这个部门,便不能每天每月不停的对销售进行优化和升级, 不能时时与下游进行有效的沟通和维护, 换句话说,这样的销售部门,不可能把销售工作做好,甚至连销售的基本面的维持不了。 诸如此类的问题太多太多,千丝万缕, 但对于老板身陷其中,并没有什么好办法, 其中一些是历史问题,一些是因为历史问题带出来的新问题, 其中一些是内部问题,一些是因为行业风气导致的外部问题。 而且这不止最上游的基地端存在这样的问题,乃至整个行业的各个环节的企业, 都被这样那样的“客观问题”所束缚着。 然而,在我看来,所有问题都指向一个问题,即企业管理的问题。

没错,目前几乎太多的基地,老板的企业管理能力都很微弱, 这就回到最初提到的,如果老板企业管理能力很强, 那么必然是由理性作为开端,那自然在发展的道路上, 永远都选择利益的一方,这又将导致他在农业这条道路上, 走不长久(我认为的长久,是十年以上的时间,在农业的范畴里,十年并不算长), 因为一旦遇到利益受损的选择上,他必然转向,或放弃。 因此,农业的困难就在于此,都认为它是无解的, 怎么选择都是错的,或终有一天一定会走向错误。 然而,无论是从感性出发,或是从理性出发, 农业从业者几乎每天都在面对“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冲突”的问题, 或者说,生存和发展的冲突问题, 如果连存活都成问题,那还谈什么长期的发展目标, 反之,没有长期的发展目标,当下的存活又有什么意义。

在这些年里,我们参与到了整个行业的各个环节和链条中, 总结各种经验,也在其中找到了存活的基础面, 在这个基础面上,我们希望能够更进一步。 从这些年里,我们看到并坚定的认为,中国农业的品牌化是必然的, 并且是迫不及待的,而当品牌化的行业指示灯亮起时, 这意味着中国规模化生产基地,已经走在了经营型态转变的关键节点上, 在未来的这几年里,这个进程会演变得相当地快速。 我们通过以往的经验,以及对这个行业过往事物的抽象梳理, 不断反思和总结,去归纳一套适用于希望进行经营形态转变的规模化农业基地, 能得以循序渐进的改造思路,以及在每个具体问题上,落地实施的方法。 而这套方法包括了从企业管理的角度,进行长期目标、短期目标、 财务模型、盈利模型、经营模式、组织架构管理、财务管理等多方面的综合方法。 它不是固化的,它是耦合的,可分解的; 它不是顿时转化的,而是循序渐进,分阶段实施的。

讲了这么多,那么我们究竟希望做什么? 我们希望通过从源头上进行经营形态上的转变(或称为升级), 从各方面去赋能规模化农业基地,使得它们更容易完成从“感性到理性”过渡, 建立具备真正价值观的长期目标,以及使企业赖以存活的短期目标, 完善企业管理并逐步解决存在的问题, 尽快成功地进入中国农业品牌化的赛道。 事实上,在这个过程中,我们不会去创造什么, 而是通过观察和梳理农业规模化种植基地在感性时期的过程、问题和弱点后, 为基地从各方赋能,解决潜在问题, 让基地得以在黄昏起飞,进入理性经营时期。

迎着朝阳的鸟儿是充满朝气的,然而,黄昏降临, 猫头鹰却从此时才起飞。 理性从来不意味着有着光鲜的外在,也并不是值得光彩的事, 反而是阴暗晦气的,为了追求理性的事业, 就必须自愿在黄昏下忍受无尽的孤独和痛苦。

—— END ——